服务热线:0531-82950255

美文志/专栏

老 土千山冷雪,是生命的留白

作者:当代散文 日期:2024年11月22日 浏览:531 原创

9230b0b936ea8cbcfb64a0bd3860c707.png

老 土  千山冷雪,是生命的留白

那是1990年秋,我在山东青年报社实习编辑记者。期间回到东阿,经朋友介绍,结识了画家张建新。当时,他三十岁左右,是东阿县电影公司的美术设计师,他的主要工作,是为电影院设计绘制电影宣传海报。这在当时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,大大小小的宣传海报,都是用水彩笔一点点勾画出来的,不像现在有了大型的喷绘机。既要有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力和整体结构的把控力,还要付出相当大的体力。

走在街上,远远看到东阿电影院上方的海报更换了内容,人们就知道,又有新电影要放映了。

其实,那时张建新的美术作品已经在省内很有影响。1986年,他创作的电影宣传画《青春祭》,大开大合,笔墨流畅,成为一代东阿人永远的记忆。同年,他举办了个人画展,著名书法名家魏启后为他的画展题写了展名,被誉为聊城画界“个人画展”第一人。

那次,我们几个朋友,在东关他的平房小院里喝茶,接着喝酒,直到深夜,酣畅而归。后来,我为建新兄写了一篇人物报道,发表在了《山东青年报》上。

每次聊起过往,聊起当时那篇文笔稚嫩的报道,我就觉得不好意思,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,一定不是当初的样子。建新兄却说,无论如何,那都是无比珍贵的,那是我们生命的记录,你的文字与我的绘画一样,都需要历练与成长,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。

1991年,得知我要结婚,他专门创作了一幅四尺竖轴山水画,为我当时简陋的新房增添了几分喜庆。几十年过去,家搬到了哪里,这幅作品就被带到了哪里,成为我为数不多的书画收藏珍品。

今天,当我重新站在建新兄的画作前,审视与欣赏他的山水,无论从用笔用墨,还是创作风格、表现形式,都已褪去了当年的浓墨重彩,尽显水墨之淡与时光之简。

人在世间行走的几十年,就应该是一次从繁到简的过程。而达到这个至简的境界,必然是自我认识的不断提升,和从一而终的坚守。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情,就一定会做到极致,达至无我的巅峰。

九十年代后期,他和夫人一起开了一家广告设计公司——“东方艺术社”。其实,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距离,我们必须得先活下来,先保障家人和自己的生活,然后才能谈理想,谈追求。好在,建新兄两者结合得很好,把一个广告公司做成了一个艺术的空间。有了艺术的加持,制作的广告也就更具特色,业务自然就大有提升,“东方艺术社”成了当时东阿广告业的代名词。

繁忙的广告业务,仍然没有让建新兄舍弃自己的美术绘画,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。大约从2005年开始,身为东阿美协主席的他,开始带领东阿画界的朋友,多次驱车西行,走进太行山写生。有时,在深山里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,白天背着画板,穿行在山丘沟壑,寻找创作灵感,晚上就在山村居民的家里,喝酒聊天,交流写生与创作体会。

从此,开始了他以太行雪景为主要创作方向的艺术自救,并创作出大量太行雪景作品。

艺术源于生活,更源于自然,这话一点不假,没有了生活的体验,没有了自然赋予灵感的艺术,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。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,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,去感受自然的美好,去探寻人生的价值。张建新的画作,就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,让我们在千山的冷雪中,冷静而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。

2012年,凭借一幅《大雪无垠莽太行》的画作,入选中国山水画作品展,获得优秀奖,顺利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。后来,他的太行雪景画作又多次在国内拿奖,画界人送雅号张大雪。此后,他做了一个决定,关掉了安身立命的东方艺术社,把绘画艺术作为自己唯一的生存之道,成了一名职业画家。

也是2012年吧,我创办的《圣土文化》杂志采访了他,为他做了一期人物专访的报道。说实话,很多东阿书画界的文化名人都在《圣土文化》上做过专题报道,而这些人中,大都同时端着另外一只保命的饭碗,只有张建新是一个例外。

很多人,大都会给自己多留出一条路,一条走不通,可以选择另一条。而他,却是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。当然,所谓的绝路就是他的绝地逢生之路。从此,后半生的生死由它,富贵也由它了,一家老小的生活,就只靠他手中的那一只画笔了。想到这里,就由衷地生出了几分敬意。

这次拍摄制作“水墨东阿”系列人物纪录片,我们专程从东阿来到聊城。我们行走在他居住的小区里,不时有人向他热情地打招呼。看来,建新兄的知名度很高,而且生活是丰裕的。在这个移居多年的小区里,他居住的是一个两层的复式楼房,一层居住生活,一层是他的画室。

当然,对于建新兄来说,更丰裕的应该是他多彩的内心世界,所见之处,无处不景,尽是风光。在他的茶室里挂着两幅画,一幅是女儿的水墨画蒙娜丽莎,另一幅是女婿的油画。看来,女儿才是建新兄此生真正的画作。我们了解到,女儿的艺术事业很成功,刚刚为父亲购置了一套新楼,作为建新兄的书画会馆。

当然,人居住的房子大小,与一个人的艺术的造诣大小无关,与一个人的艺术眼界高低无关。而建新兄的艺术人生,就应该是宽裕的,亦如他的艺术天地,越来越宽阔一样。

有了这套大房子,可以常常请宾客光临,品茗聊天,把酒言欢。有了这套大房子,里面可以存下他大半生积累下的艺术财富,有了这套大房子,可以让自己有更大的创作空间。房子大一些,可以挂得下他的巨幅山水,能够放得下过去,也能够看得见未来。房子大一些,既可以放进生活的琐碎,又可以为梦想留白。尽管,在他的心中,早已装下了万千丘壑。

此时,再问生命的意义,不就是在追求和实现梦想的过程中,得到的那一丝丝灵魂的安慰吗?

在生活上,建新兄依然如几十年前一样的质朴和简单,并未被眼前的丰裕而困扰,一粥一饭,饱腹即可。而他只独爱饮酒,更是常常贪杯,三两好友,几盘小菜,便可酩酊。

我曾经用“醉后三冬眠,醒来千山雪”来概括他的一生,他看后笑着点了点头。性格的放浪形骸,与生活的真性情,恰恰成就了今天的著名画家——张大雪。

也许他把此生大把的时间都用在绘画上了,以至于没有时间与人沟通。如今的他更加不善言辞,说起话来常显笨拙,言语中总是透着几分憨厚与实在。有时在酒桌上一着急,他就红着脸,端起酒杯一饮而尽。

人生本就不应该完美,而且,缺憾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常态。这是不是另一种生命的留白呢,上帝之所以为你关上这扇窗,因为它早已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天地的大门!读懂张建新,只需面对他的画作,静静地欣赏慢慢地解读就好了。

通往书画室的步梯墙壁上,悬挂着当年在全国获奖的《大雪无垠莽太行》。再次驻足仰望这幅山水,那种压迫感依然很强烈。同时,我们也会有一种飘然升空的感觉,恍惚间使我们的人生有高度,有了境界,仿佛我们就站在了万米的高空,俯看太行的千里飘雪。

我们平时看到的生活,未必是生活的全貌,我们看到的世界,更未必是真实的世界。只有艺术家为我们呈现的,才有可能是真实的。因为,艺术可以打通世界与心灵之间的壁垒,让我们从心里开始相信,相信艺术的语言,会让你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审视世界。

千山冷雪,看似无垠,其实并非是孤寂和冷漠的,我们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,感受到人间的温暖。虽然,巨幅的大山飘雪图中,你看不到人的影子,却可以感受到山与山之间若隐若现的,似有还无的生命连结。在大山面前,在天地之间,人是渺小的,小到可以看不见。而画作里星星点点的石头房子,让你相信有人在居住,有人在生活,有烟火,有欢笑,有争吵,也有离合。

他用淡淡的墨色,勾勒出山脉的轮廓,用留白表现出雪地的质感。在他的笔下,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的性格,每一片雪花都有自己的故事。他的作品,如同一首无声的诗,让人在寂静中感受到生命的温度。一幅幅画作,并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,更是对生命的思考。在这一幅幅画作里,人们一定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
此时,你还认为这是一幅艺术作品吗,这不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生活吗,我们不正身在其中吗?艺术家在用大幅的留白,给予我们思想与情感流动的空间。

一个人一旦与艺术有了关联,他的人生才应该是幸运的,幸福的,更是丰富的。而我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,此生能够与建新兄成为朋友。我确信,这份情谊之重,是用多少幅山水画作也换不来的。

曾有朋友住新楼,托我向建新兄求画,想在客厅挂一幅他的山水。这样一个愿望其实一点也不过分,美的东西人人都想拥有,都想生活在艺术的美感之中。而真正的艺术往往又是小众的,即便人人欣赏,却未必人人拥有。如果满大街都有的东西,大抵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。真正的艺术家,不是用作品填满我们的生活,而是在琐碎的日常里,让我们发现生命所散发出来的芬芳。

一种空与无的状态,大概才是真正地拥有,因为我们敞开了胸怀。保持精神上一种淡淡的饥饿,也许才有了创造美好生命的动力。大道至简,建新兄的人生,其实就是“千山雪冷一壶酒”这么简单,而我们的岁月,也注定在千山大雪面前了无痕迹。太行雪山,是他此生的灵魂归处,而他的画作,就是他为天下众生的无限留白。


点评:人物散文如果驾驭不好,往往就会写成了人物专访。作者在拜访行文过程中,利用散文化的艺术语言,对画家的身世经历进行夹叙夹议的描述,在叙述过程中注重动作、细节的描写,利用环境创设氛围,营造出了散文的意境。作者语言基础比较扎实,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比较强,两者结合,一篇优秀的人物散文就水到渠成了。

点评:李书忠


0
0
2

还没有登录不能评论   去登录

网友评论:

当代散文

当代散文网